如果给你和父母一次穿越的机会,你会选择回到几岁?
这个问题,我问了身边不少人,得到了不同的答案。
他们有的选择回到高考前,给自己一次逆天改命的机会;有的选择回到中学时期,把遗憾的校园生活再来一次;有的选择回到童年,再体验一把毫无压力无忧无虑的感觉……
我就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点,绝大部分人选择的都是自己感到遗憾、无法释怀的时期,我们熟悉的一些明星也不例外。
在《是妈妈是女儿》这档综艺节目里,就设置了一个很有趣的环节。让女儿们选择自己想要穿越回去的年龄,跟那个时候的妈妈对话,聊聊心事。
黄圣依,选择的是 11 岁;
李嘉格,选择的是 12 岁;
程潇,选择的是 10 岁;
陈梦,选择的是 9 岁。
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,她们选择的穿越年龄都集中在青春期初始阶段,也就是小小常现在这个年纪。
妈妈们和孩子的心结,大多是在这个阶段埋下的;孩子们习惯独自消化情绪、不愿向父母倾诉求助的模式,也往往是在这个阶段养成的。
想到这里,我这个老父亲也忍不住有些担忧——谁都不想有一天和孩子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。那么,节目里的这几位嘉宾,在她们的青春期究竟发生了什么呢?
01
被误解的 11 岁:当孩子向父母求助时,他们在期待什么?
让黄圣依无法释怀的事情,发生在 11 岁。
那天,黄圣依被老师误会了,还被要求叫家长。委屈巴巴的她,最想要的是妈妈能站在自己这边,可妈妈却和老师一起批评她,还要求她道歉。
黄圣依只能乖乖照做,却心如死灰,哭着跑回了家。直到 30 多年后,她还记得那天下着雨。
她的心也暗了,在那一刻,她心里默默下了一个定论:
妈妈是不爱我的,妈妈只爱那个成绩优异、乖巧的黄圣依。
从那时开始,她就习惯了自己跟自己和解,甚至会分化出 A 和 B 两个黄圣依,互相安慰。
与黄圣依类似,陈梦也一直在迟疑「自己是否被妈妈爱着」,只不过她的迟疑来得更早。
与别人相比,陈梦可以说是一个没有童年的孩子。从 5 岁开始决定终身打乒乓球开始,她的童年就和打球、训练绑在了自己,不能随便看动画片、吃零食,也不能随便出去玩儿。更难过的是,还有妈妈的严厉。
直到现在,陈梦还在吐槽妈妈,「太严厉了,太恐怖了」。那时跟妈妈单独在一起,她会害怕到发抖。
9 岁那年,她要离开家去济南省队训练时,只觉得特别特别开心,终于不用再看到妈妈了。
确认自己是不被爱的,让黄圣依和陈梦选择不对妈妈求救。
而妈妈们对此怎么说?
黄圣依的妈妈事无巨细关心孩子,哪怕自己努力读书搞事业,一大半也是为了更好地托举女儿。而陈梦的妈妈每周都要从青岛跑到济南看女儿,哪怕衣服已经洗过了也要亲手再洗一遍。
她们多爱自己的孩子啊,可孩子为什么却没有感受到爱呢?
02
「叛逆」的本质,是青春期的孩子太无助
与上面两位相反,程潇和李嘉格对妈妈的爱,从来没有怀疑过。她们确认自己是被爱的,但她们也确认自己和妈妈并不亲近。
10 岁的程潇最想问妈妈的一句话是:
「如果那年,你和爸爸离婚,会不会能幸福一些?」
那一年,程潇第一次直面父母关系破裂。
她和妹妹悄悄听着妈妈和爸爸在吵架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妈妈打开门后,程潇若无其事地说自己要洗澡,其实是躲在浴室里哭。
那个画面一直停留在程潇的脑海里。但她和妈妈从来都没谈过,她也模仿妈妈的样子,藏起悲伤,假装不曾受伤。
但「不能说真话」,也让她和妈妈的距离愈发遥远,求助更不可能。
14 岁那年,她不顾妈妈的反对,坚持到韩国当练习生。这份「叛逆」背后,其实是程潇逼自己强大的第一步,她讨厌无助的感觉。
和程潇比起来,李嘉格的「叛逆」显得更直接。
妈妈记得最清楚的是她 14 岁离家出走的事,觉得女儿最叛逆的阶段是 14 到 16 岁。但格格说,其实自己 12 岁就已经悄悄变了——那年家里搬了家,她不仅离开了熟悉的环境,连原本要好的朋友也没法经常见面了。小小的她心里满是孤独,可父母每天都很忙,根本没注意到她的低落。
不过,格格心里一直记着一件温暖的事:每次爸爸批评她时,妈妈总会立刻站出来护着她,说「我女儿是最棒的」。这份明目张胆的偏爱,让她格外在乎妈妈。为了不让妈妈失望,她开始拼命扮演 「懂事女儿」 的角色,把自己的需求和脆弱藏得严严实实。可没想到,她越懂事,妈妈越觉得她不需要操心——就连她过敏、恐高这些事,妈妈都一无所知。
妈妈期待女儿自立自强,但没看到女儿也有无助。妈妈希望女儿永远懂事,但没看到女儿有自己的需求。
当妈妈以为自己在爱着女儿时,女儿却说「自己被伤害了很多年」。
程潇和格格能感受到被爱,但也看到了和妈妈之间巨大的沟通鸿沟,选择不求助。
说到这里,真心觉得这节目在筛选嘉宾上确实有一手——几位女儿的故事,几乎涵盖了孩子不愿向父母求助的典型心理:
黄圣依的「羞耻感」让她预设「说了也没用」:被误解时怕丢面子,觉得父母不会站在自己这边,干脆选择沉默;
陈梦的「信任断裂」源于过往创伤:小时候求助反被批评,形成了「求助 = 被否定」的条件反射,逐渐封闭了心门;
程潇的「高敏感」放大了心理负担:怕给父母添麻烦,习惯把委屈咽回去,连父母争吵这种大事都独自消化;
格格的「完美主义」困住了真实需求:怕暴露脆弱破坏「懂事」形象,把过敏、恐高这些事都藏起来,用「硬撑」维持父母眼中的「优秀」。
表面看理由各不相同,实则都藏着同一个根源 ——不信任。
不信任父母能理解自己的处境,不信任情绪会被接住,不信任需求会被看见,更不信任脆弱会被接纳。
这种「不信任」像一堵墙,把孩子和父母隔在了两个世界。
03
孩子成年后跟你亲不亲,关键在青春期
一提起青春期,不少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「叛逆」:孩子突然不听话了,动不动就顶嘴,甚至故意跟家长对着干…… 这些变化让很多父母头疼不已,觉得「管不住」了。但其实,青春期的孩子就像表面带刺、内里柔软的小兽,看似倔强叛逆,内心却比小时候更脆弱,更需要父母的理解、呵护和重视。
很多父母在孩子幼年时,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耐心陪伴,用爱为孩子筑起快乐的童年城堡。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,却误以为「孩子长大了」,转而把目光聚焦在成绩和外在表现上,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的情感渴求。
事实上,青春期的孩子正站在成长的「风暴眼」——
生理上,激素狂飙如同刮起十二级台风,身高体重猛涨,身体每天都在发生奇妙变化;
心理上,像站在悬崖边学走路的小鹿,既渴望挣脱父母的手奔跑,又害怕摔倒后的疼痛,对外界评价敏感得像揣了面镜子,情绪忽晴忽雨;
学业上,压力如同层层叠叠的海浪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让人喘不过气。
这个时候,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物质奖励,而是父母能成为他们的「情感避风港」。
就像黄圣依 11 岁时被误解,如果妈妈能先问问「发生了什么」,而不是急着批评,那份委屈或许就不会藏在心里三十年;
陈梦日复一日的严苛训练中,若能多一个来自妈妈的拥抱,「恐怖」也许会变成「温暖」;
程潇躲在浴室哭时,要是妈妈能推开房门说句「我们聊聊」,母女之间的隔阂可能早就融化了;
李嘉格努力扮演懂事女儿时,若妈妈能看见她藏在乖巧背后的恐惧,那句「其实我是很无助的」 或许就不会说出口。
(《小欢喜》剧照)
情感支持,从来不是锦上添花,而是雪中送炭——是蹲下来,看见孩子藏在叛逆背后的脆弱;是张开双臂,接纳孩子的不完美;是并肩而立,陪他们直面成长的风雨。
幼年时的陪伴是本能,青春期的理解才是本事。这份本事,需要父母放下「过来人」的权威,学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惯性;需要抛开「老方法」的舒适圈,主动学习科学的沟通技巧;更需要克制「为你好」的冲动,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和行动传递爱。
青春期不是亲子关系的「危险期」,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「黄金期」。当我们愿意承认自己需要学习如何做父母,愿意用耐心和尊重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空,那些看似激烈的碰撞,终将化作孩子蜕变时振翅的力量。毕竟,最好的教育,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管教,而是和孩子一起,在风雨中学会飞翔。
有些爱,来得晚了 30 年,但希望,我们的不要缺席。
重
磅
预
告
1
END
深富策略-实盘股票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论坛在哪里找-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