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粤西的青山绿水间,隐藏着一处鲜为人知的风水宝地——位于肇庆市高要区的崔门朱氏墓。这座古墓不仅是岭南地区罕见的家族墓葬群,更因风水大师黄天雄的精心布局而成为堪舆学界的研究热点。2025年夏季的实地探访,揭开了这座明代古墓群跨越六百年的神秘面纱。
粤西名穴群 肇庆高要区 崔门朱氏墓,风水先生黄天雄
粤西名穴群 肇庆高要区 崔门朱氏墓,风水先生黄天雄
**一、地理格局中的天人合一**
崔门朱氏墓群坐落在高要区回龙镇澄湖村,背靠形如盘龙的将军山,前临蜿蜒曲折的宋隆河,形成"青龙盘踞,玉带缠腰"的经典风水格局。据《高要县志》记载,此处原为南明兵部尚书朱治惮家族墓地,后经清代风水名家黄天雄重新堪舆布局,形成了现存七座墓冢的"七星伴月"阵势。无人机航拍显示,主墓位于海拔218米的半山腰,六座陪葬墓呈扇形分布,与主墓构成北斗七星状,这种罕见的墓葬排列方式在岭南地区仅此一例。
展开剩余72%粤西名穴群 肇庆高要区 崔门朱氏墓,风水先生黄天雄
粤西名穴群 肇庆高要区 崔门朱氏墓,风水先生黄天雄
**二、黄天雄的堪舆智慧**
清乾隆年间,朱氏后裔聘请岭南风水大师黄天雄重修祖墓。这位被誉为"西江地仙"的堪舆名家,在墓群设计中融入了精妙的环境科学理念。考古发现证实,墓区排水系统采用"九曲回环"设计,暗合《水龙经》中"去水宜迂回"的原则;墓碑方位精确调整为坐癸向丁,既避开了冬季凛冽的北风,又使夏季东南风能沿山势盘旋而上。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主墓前的"日月池",两处人工水池通过地下暗渠与宋隆河相连,形成活水循环系统,这种设计在当代地质学家看来,既调节了小气候,又稳定了山坡地质结构。
**三、建筑艺术的时空对话**
墓群建筑展现了明清两代风格的完美融合。明代主墓采用典型岭南"交椅墓"形制,花岗岩砌成的弧形护岭如同太师椅扶手;清代增建的部分则可见广府石雕技艺,墓表上的鳌鱼、麒麟等瑞兽浮雕栩栩如生。2023年文物修复时,在3号墓发现了一块记载黄天雄堪舆过程的碑文,其中"以地脉养人气,借山势聚族运"的论述,揭示了传统风水学中"天地人"三才相通的哲学思想。墓区现存34对清代石像生,文武官员、石马石羊的排列暗合《葬书》中"前列朝山,后倚主星"的规制。
粤西名穴群 肇庆高要区 崔门朱氏墓,风水先生黄天雄
粤西名穴群 肇庆高要区 崔门朱氏墓,风水先生黄天雄
**四、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**
这座墓群的价值远超出建筑本身。民俗学者发现,朱氏后人至今保留着独特的祭扫仪式:每年春分日,族人会沿黄天雄设定的"龙脉线"行走祭拜,路线恰好经过三处天然泉眼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族谱记载与墓区古树年轮分析显示,朱氏家族在墓群重修后确实出现了科举中第人数倍增的现象。当代建筑学家认为,这种"风水效应"其实源于精妙的环境心理学应用——良好的墓葬环境增强了家族凝聚力,进而促进子弟奋发向上。
**五、保护与传承的新命题**
随着2024年"岭南古墓葬保护计划"的实施,崔门朱氏墓群的保护面临新机遇。文物保护团队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了毫米级精度的数字档案,并在墓区安装了微环境监测系统。值得关注的是,当地政府正尝试将风水文化转化为研学旅游资源,邀请堪舆学者与科学家共同解读黄天雄布局中的环境科学智慧。这种将神秘文化进行现代诠释的做法,既避免了封建迷信的争议,又为传统堪舆学赋予了新的生命力。
夕阳西下时,站在将军山俯瞰整个墓群,可见宋隆河水如银带般环绕山脚,七座墓冢在余晖中形成奇妙的光影阵列。这座凝结着明清两代智慧的墓葬群,不仅是岭南建筑艺术的瑰宝,更是中国人"天人合一"宇宙观的物质见证。黄天雄六百年前的设计,至今仍在诉说着风水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与人文精神。
发布于:广东省深富策略-实盘股票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论坛在哪里找-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